Skip to content

生活的意义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三

没有困惑就谈不上反思,这不过是一句老生长谈的开场白。 但是让我感到害怕的是,那些困惑何其相似,即使过了这么久还是与我形影不离。 这其中最核心的困惑就是如何才算是不虚度年华。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真的很难弄清楚日常生活应该怎么过。 的确,我处在人生最佳的时期,对物质与精神都感到十分满足, 可我真的就想弄清楚该如何去过我的生活。 我时而惶惶不安,害怕被生活中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戳破我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茫然。 道理我也并不是不懂: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可究竟是什么啊,让我如此不安,如此急切地想要隐匿内心?

这两周的状态

两周前,我下决心要把我以前的博客网站重写。 主要的考虑是,以前写的网站源代码过于庞大复杂以至于难以维护。 这样的话,一旦出了问题或者想要做出修改,我就没有信心或者能力去处理。 直接的后果就是我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更新博客。 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动力,整个网站也就显得多余了。 于是这两周,我就忙碌着处理所有技术问题;把自己的数学工作完全地抛在一边。 重写网站仿佛是一个黑洞,我废寝忘食地去更正一个又一个代码上的错误。 整个人虚弱无比却有着难以置信的执着。 重写前端还算顺利,而重写后端,也就这个网站的在线聊天则近似一种疯狂了。 可以说这段时间心灵是比较干涸的吧,闲谈时也总是没有把修改网站的事情给放下。

在这期间,我对这种执着怀有复杂的感情。 我希望它尽快离去,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处理我的数学工作了。 对数学的责任心不断地折磨着我。 但我也希望这样的意志能够持续着。 意志忽略躯体一往直前的感觉是充实且难忘的,如果这都算不上是我想要的,那还有什么称得上是目标呢? 显然后一种想法有太多的浪漫色彩,但让我们先就这样非理性地回避一次吧。 现在这项工程结束了,但是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工具理性主义

这个后遗症,便是工具理性主义。 也许真的没有人提出过工具理性主义的概念,也许我只是在无意识地拾人牙慧,但现在还是允许我在这里来定义它吧。 通常来说,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我们创造工具来提升效率。 这时对工具的使用权可以被理解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现在这个时代,云端服务或者服务器主机就是很常见的资源, 而我们本质上也不过是在使用一系列的网路基础建设工具而已。 想要自己创建基于网络的应用,多少离不开它们。 更通俗的例子是手机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服务。 但这些工具或者资源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所支付的是每个月的固定额度,因而我们会想办法地去利用这些额度。 工具理性 便是指充分利用工具或者资源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努力。 在前文的情境下,工具理性主义不会被指责成斤斤计较,因为我们是在使用自己支付后的商品, 而非在决策自己的支出。

以前,我们思考怎样使用好工具来达成目的;现在我们寻找机会来尽可能地利用工具。 如果因此我们精神上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我们便是被工具奴役了。 可以看出,工具理性主义完全地站到了极简主义的对立面。 它很难说为我们增进了知识,它只不过增加精神上的消耗。 但现实就是,想要保持极简主义立场是困难的。 为此,我们不得不给生活的内容做出一些划分,并在每一个划分中给自己提出种种约定。

对生活的约定或划分

细看的话,生活无非就是分割成了那么几个小块。 尽管这种分类是危险的,因为它的局限性不言自明。 但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厌倦了一小块后,就可以去专注另一小块。 这样生活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编程

我其实感到在编程这一方面我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创新可言了。 也许有时候,对一项爱好也应该选择告别吧。 就像不再喜欢下象棋那样,何苦一定还要执着呢? 对于这样一种工具,我已经利用它让我的生活变得足够高效了; 再想要对它有所强求也是枉然的。 当然,其中的本质原因还是编程自身不够深刻。 这是一种技术,一种基于经验的技术。 而对于经验而言,可值得追求的目标便是艺术化了。 无疑我们编程所书写的代码可以具有艺术上的美感,但我从心里明白那不会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 它的实用性已然带给了我很多愉悦,而我终究还是没设想过去追求其形式上的美感。 或许,我应该像对待书写或者语言一样对待它。 它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容,但其无论是形式上的艺术化还是世俗上的职业化, 都不是我想要追求的。

数学

但数学却不仅仅是经验了,因为它还有去理解未知这一个维度。 这便是它深度的来源。 不可否认,就计算机科学本身而言,其中并不缺乏理解未知的努力。 但这一部分抽象的努力,或许应归结于数学。 在数学面前,我始终能够感受到那种如同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时内心所怀有的敬畏与激动。 它虽无边无际,却并非可望不可即。 这样一种伟大便是充分的理由可以让一个人将其认定为一种天职。 我并非有意要去贬低计算机科学,不同的学科所追问的内容是如此不同; 这些被追问的内容便决定了其自身的深度。 如果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象征了人类智慧的高度,这门学科的深度就昭然若揭了。 而究竟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也完全是个人化的选择,我所好奇的问题决定了我探索的道路。

阅读与艺术

我认为文学所具有的深度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到达人类引以为豪的高度。 仅凭此而言,坚持去阅读实在是一种必要。 生活如果没有了诗歌,我恐怕会厌倦自己。 就连那根植于内心的自恋也无法抗拒这种厌倦。 艺术总能够使我耳目一新,与它相比,我简直不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算是必要的。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一个角落可以接纳并照顾我对形式由衷的痴迷,那生活就纯粹是一种浪费,是被躯体所困的奴役。 多少次,我感到了难以忍受的绝望与不安,都最终是文学或艺术将我安抚。 基于此,我怎能无知地断言阅读不重要呢? 无论何时,寻找中意的书籍以及一心一意地阅读,都是生活中不能够将就着省略掉的一部分。 有时想,所有操劳所期待的也不过就是那一刻心灵上的闲暇与享受吧。

一些其他兴趣

对我而言,除了体育运动,生活中的其他爱好都乏善可陈。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得不去服侍这具躯体:喂养它,清洗它,甚至还要按照它的意愿去休息。 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享受,除了自恋之外,大概就是运动中那些协调性带来的美感了。 精进一项运动,就应当是如同刻意练习一门艺术,以审美性作为训练的目标。

审美上的自由

总而言之,生活中如果有什么绝对自由可言的话,那便是审美上的自由了。 而为了寻求生活意义,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想要的审美自由是什么。 当我们死去,这一生的轨迹将不会再有任何变化,成为了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 而这样一幅作品,它究竟会得到怎么样的评价呢? 无论我们这里指代是他人的评价还是我们自己的评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生活的意义了。 在这幅作品上,最突出的主题便是我们的审美自由了。 因为就生活其他的种种方面而言,人类的生活大抵相似。 所有人的迷茫与困惑、事业沉浮以及感情羁绊,都像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叙事,如同在弹丸之地上辗转腾挪。 那唯一的与众不同,也就是这幅作品的特点,便是作者在审美上的自由了。 《逍遥游》中所描述的,大抵便是这种自由吧。

审美自由的内容构成了生活的风格,对这种自由的追求便是所谓的生命意志。 而要生活这幅作品上展现出这种自由,我们应该怀着强烈的生命意志去创作。

生命意志与创作

对我而言,只有强大的生命意志值得谈论,如同三文鱼的意志。 三文鱼在淡水区产卵,因而它们的生命始于淡水,但它们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海水中。 而为了完成交配与产卵,它们又会洄游到它们在淡水区的出生地。 在洄游的整个过程中,它们并不进食,以至于产卵后所有三文鱼都精疲力尽,纷纷死亡。 繁衍后代的驱动是刻在它们的基因里,这不足为怪。 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种意志居然可以无视它们躯体的需求。 那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意志,因为它放弃了承载这一意志的躯体。 我们生活的主题或者风格是由审美自由的内容所决定, 而我们生命的强度便是由生命意志的强度所决定。 而什么样的力量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追求?唯有强大的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尽管抽象,但也并非难觅踪迹。 比如说,能够征服一个强大意志的,只有更加强大的意志。 对于这样的征服,才会有肝脑涂地的忠诚。

至于说创作,它是生活的价值所在。 是的,一个人可以无视外界的评价,但来自他自己的评价呢? 所有的评价都必须基于创作,在自己本真的生命面前哪里还谈得上弄虚作假呢? 而生活中的苦恼,大多是对自己无力创作的愤怒。 我又何尝不知,我一直以来的惶然不安不过是面对这些价值拷问时的愧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