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尼采读书笔记---零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序言(写在前面)

关于读书

阅读哲学书籍需要读者在平时生活中有良好的思考习惯,这一点构成了理解哲学语言的一大重要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便是保持独立思考。读书,毋庸讳言,是某种欲望在起作用,比如说与人交流的欲望、理解并掌握他人思想的欲望或者还有丰富自身文化修养的欲望。总之来说,这也并非是一件多么超脱尘世的事情,需要仔细把握,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失败的经验

刚刚开始阅读哲学或心理学的书籍时,比较急躁,甚至有一种幼稚的幻想——认为我只要尽早阅读完那些思想家们的作品我就可以更快地进入思想成熟的阶段。这种想法被现实经验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好在我还在坚持着哲学思考的习惯,以至于有能力去重读别人的作品,这一点终是令人欣慰的。

读哲学论著,切记对事不对人。许多经典的、著名的哲学家的名字一出现,就令人感到一丝不安。我们没有系统读过他们的作品,应当如何与他们“交流”?这个词之所以被打上引号,是因为大多数读者想要的并不是思想上的冲击与融会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他们要的十分简单——如何评价他们的观点。这种目的最明显的效果莫过于锋利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之时争强好胜的虚荣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出于这一点,我们迫不及待地默念着那些攻击某位哲学家(通常是经典的哲学家,这样他才会迎来足够的后世批判者)的片段,在下一次遇见他的名字之时装模作样拿出这些话对他们做出“深刻”的反思。这是一个良好的阅读者应该避免的,否则他应当感到彻底的羞愧。

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很好的,但是为了“批判”而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诚实,这之间的利害关系,彼此心皆明之。

审视写作本身

这次写作当然是有原因的,本着最大努力所能获得的诚实,我应当记录在这篇序中。我希望序言是可以经常修改的,毕竟这通常是完成者的工作。

  • 尼采的思想体系庞大,单纯地在 Play Books 上做笔记显得十分局促。

  • 电脑写作更节省时间,也能够给人一种严谨的工作环境。

  • 刚刚回到家里,希望能够同时记录尼采阅读笔记和法语学习笔记。

  • 增加博客的内容。

几条补充

  • 读书笔记从零开始,是为序言。笔记的编号尽量与书籍的章节划分一致。首先开始记录的笔记是尼采的《善恶的彼岸》。

  • 任何思考上可能带来的乐趣我都应该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不可以故作玄虚或者为了个人虚荣而用不必要的铺垫来衬托自己的“智慧”。

  • 当我想要论述什么观点时,我要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不可以通过宽泛的抽象论述来糊弄读者。

  • 表达应该尽量简洁,需要在数学论文的直白与文学修饰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 句号的省略应该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