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审美体验
最近玩了 baba is you 和 picross 两款游戏,都属于单机解谜的游戏;前者是对推箱子游戏的拓展,后者类似于数独。
在 baba is you 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设计。比如说突破思维定势、不断尝试找出隐藏的规则以及一些精确的计算。游戏风格朴素、可爱。最近每天夜晚都在玩,游戏难度在后期有些大,容易让人丧失信心,而且解法趋近单一,不再休闲。玩这个游戏我连续几天熬夜到了凌晨一点多,这既不利于游戏体验,也损害健康。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一个关卡涉及到了“先死后生”的观念,这个设计非常棒,由是赞叹作者的智慧。不算牵强,在游戏中有时可以感受到类似数学思维的乐趣,譬如说挖掘并充分利用新概念的内涵和另寻僻径。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游戏来说是非常棒的。
在 picross 中,玩家通过提示,恢复一副 0-1 像素图,游戏难度变化很大;其中最让玩家欣慰的莫过于:一路辛苦推理最终得到了一幅可爱、有趣的像素图。玩家可以对难度和图像设计做出评论,明显图像的评价维度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更高。通过解谜的过程,玩家仿佛自己绘制完成了整个图像,这种心理感受是普通的数独游戏所不能给予。这个游戏甚至让我萌生了要设计完成这个游戏的 html 版本的念头。
然而今天总结游戏的特点,却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这两个游戏,尽管它们十分有趣。游戏意味着规则,而规则带来的限制使得我们的审美体验被迫压缩。令我们感兴趣的游戏后面肯定隐藏着某种有趣的审美体验。就 baba is you 而言,这就是一种数学思维的类似物;就 picross 而言,则是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当然这里范围缩小到了 0-1 像素艺术创作。看到这些后,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吸引自己的是什么。这时候,应该大胆去追求我们发现的,去掉那规则带来的可能的限制(离开游戏)。去学习数学,去欣赏或临摹绘画艺术吧!它们所带来的,是更加集中(完全的专注)的审美体验。
而对经典的棋牌类游戏而言,很难找到背后的审美体验;大可放下它们,我的意思是不值得一玩。游戏,打发时间是其最差劲的利用可能性;思考背后的模式,将有利于了解自己渴望什么样的审美体验。
游戏与生活
尽管可以看到我们能够利用反思来挖掘游戏的某种隐蔽功能,但是这种思考的代价不可以被遗忘---精神的干涸。试问这样的反思是如何作出的?今天为何想要脱离这两个游戏?并非玩物丧志那么简单,但下述也许只是我个人的心理经验。前面说因为规则带来的限制就放弃游戏(这种形式)初次听起来毫无说服力,但是实际上这种限制真正令我担忧的是它对精神的伤害。
游戏的规则大多是简单的(否则难有玩家,注意这里我没有说游戏的操作是简单的),我们主动地让自己的精神去适应这些简单的规则;这种适应过程往往将一个多维度的、充满的活力的精神扭曲成单调的、失去感知的自动化反应机器。我的这种逻辑似乎认为生活中的困难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会造成如此危言耸听的伤害?不是这样的。生活中的挫折也许会令人精神崩溃(游戏当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大多挫折都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对游戏而言,决定其这般伤害能力的是规则的明确性,明确意味着不可更改。被明确的简单规则所统治的精神所能做的大多类似于困兽之斗。
精神高度集中,对周围失去感觉,在牢笼中踱步;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精神被迫放弃的远不止这些:自我修养、对周围世界的关心、幽默感、对语言的敏感以及自身与时间的关系。完全自愿地认可明确的规则,时常我们不再克制自己的言行,对失败破口打骂;不再关心自己所处的空间;对可能的交谈表示回避;用粗糙的语言对世界进行少得可怜的恢复;忘却时间的意义并因此变得或颓废或焦躁不安。那一段时间,生活是没有诗和远方的,干涸的河床十分丑陋。
网络游戏
关于网络游戏的分析应该着重于社会学的方面,我猜测社会学在网络游戏这个话题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远超于自我反思的心理学。只可惜这已超出我的知识或经验范围。